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注我们: 加微博 加微信

微信扫一扫

风格切换

搜索

苏轼过泗盱及诗作 钟海平 撰文

[复制链接]
玻璃船 发表于 2023-9-6 18:56:0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IP:河南
玻璃船
2023-9-6 18:56:09 262204 1 看全部
盱眙历史文化研究|苏轼过泗盱及诗作
钟海平 撰文



苏轼过泗盱及诗作 钟海平 撰文285 作者:玻璃船 帖子ID:300890



南山考略之苏轼过泗盱几次及赋诗多少篇




大文学家苏轼是北宋中后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皆取得很高成就。他的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; 散文著述宏富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; 擅长写行书、楷书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为“宋四家”;还擅长文人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;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后人评价“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。”




苏轼生于一○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,阳历一○三七年一月八日,逝于一一○一年七月二十八日,阳历一一○一年八月二十四日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, 眉州眉山(今四川省眉山市)人。




苏轼在六十五年生涯中,自治平三年(1066)至绍圣元年(1094),约30年间经常往返于各地至京城开封,因出行大多走汴河水道,从而多次路过泗盱(北宋以原泗州附郭临淮县城为盱眙县治,盱眙成为泗州州治,故有泗盱之称),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。其本人也自认“默数淮中十往来”。那么苏轼一生中到底几次经过泗盱?留下多少诗篇?本文试作驺尧之议。



苏轼过泗盱及诗作 钟海平 撰文2093 作者:玻璃船 帖子ID:300890



治平三年首航淮汴 过淮两次未经泗盱




苏轼第一次经过泗盱是治平三年(1066)。之前苏轼于嘉佑六年(1061)八月除(授、拜)大理寺评事、签书凤翔府判官;其父苏洵早一个月除霸州文安县主簿。治平二年(1065)二月,苏轼回京城出任判登闻鼓院;治平三年四月,苏洵辞世,苏轼、苏辙兄弟准备从陆路运灵柩回四川眉州老家。到了六月,应苏轼的请求,皇帝下诏追封苏洵为光禄寺丞,按照有司规定,可以具舟载丧归蜀。




原来苏洵没到任霸州文安县主簿一职,而是留在太常礼院编撰礼书,书还没编好,苏洵已逝,皇帝赐苏洵家人银百两、绢百匹;苏轼请辞所赐,求赠官;皇帝同意了苏轼的请求。




据孙如听《苏颍滨年表》:苏轼、苏辙兄弟载苏洵之灵柩自汴入淮泝江。应该是在服丧时期,苏轼、苏辙皆没有留下诗篇。但后来两兄弟分别有诗回忆此次经过泗盱。苏轼是五年后,于熙宁四年(1071)十月,赴任杭州倅(通判)过泗盱时写下两首诗,第一首是《泗州僧伽塔》:“我昔南行舟系汴,逆风三月沙吹面。”说明往昔曾经乘舟在汴河航行,也就是说曾经到过泗盱。第二首是《龟山》:“我生飘荡去何求,再过龟山岁五周。”自治平三年(1066)至熙宁四年(1071),正好五周年,自证五年前经过龟山。




苏辙因苏轼牵连被贬筠州(治高安,今江西省高安市,宜春市代管)任盐酒税,元丰三年(1080)二月,苏辙经汴水南下,经过龟山写下《过龟山》一诗,首句就是:“再涉长淮水,惊呼十四年。”从治平三年(1066)到元丰三年(1080),正好相隔十四年。




苏轼、苏辙的诗,证明了两兄弟于治平三年(1066)曾经过泗盱及龟山。验证了当年两兄弟是以舟载其父苏洵的灵柩,经汴水入淮泝江回眉山的。




苏轼除了在淮河上航行,还横过淮河两次。




第一次是熙宁七年(1174)九月,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移知密州(今山东省诸城市)。自杭州乘舟沿着大运河北上,十月至楚州(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)过淮,经海州(今江苏连云港)赴密州。




第二次横过淮河是元丰八年(1085)九月,自常州北上经楚州过淮前往登州。之前一年三月,苏轼从黄州团练副使移汝州团练副使,赴任途中于年底抵达泗盱,元丰八年正月继续北上汝州,月底到达南都(唐时称宋州,北宋称南京,作为陪都,故又称南都,今河南商丘),三月得到准予常州居住的诰令,随即南下常州。




这两次横渡淮河,都发生在楚州,与泗盱无关。



苏轼过泗盱及诗作 钟海平 撰文7571 作者:玻璃船 帖子ID:300890



十年三往来 泗盱过两次




在孔凡礼先生撰著的《苏轼年谱》一书中,没有将上述治平3年首航淮汴正式算在苏轼过淮总次数之中,孔先生根据苏轼的诗意,考证后给出的解释是以苏轼离开京师任职起算,在朝为官期间不算。或许是因私与因公区别对待。




熙宁四年(1071)十月,苏轼外放出京,赴任杭州倅(通判)。途中苏轼先到陈州(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)看望弟弟苏辙,熙宁三年(1070年)二月,张方平任陈州知州,征召苏辙为陈州教授。离开陈州去颍州拜谒欧阳修,熙宁四年六月,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(退休)居颍州(今安徽省阜阳颍州区)。离开颍州后,苏轼乘舟经寿州、濠州、浮山至泗盱。这也是苏轼第一次顺淮而下。




此时苏轼应该还算不上“春风得意马蹄疾”,毕竟是遭排挤再三要求外放的;不过比之五年前心境已是大不相同。在泗州拜谒僧伽塔,因而有《泗州僧伽塔》诗;行至龟山,赋《龟山》诗。其实在当时的泗盱境内还有两首,一是到泗盱之前在浮山所作的《浮山洞》,另一首则是过龟山后到洪泽镇(今湮没于洪泽湖)所作《发洪泽,中途遇大风,复还》。皆因这两地现已不属盱眙,诗作也就随属地而去。不过在唐朝、北宋时期,依据《元和郡县图志》及《元丰九域志》的记载,洪泽浦、龟山镇皆属盱眙;浮山在盱嘉分治时归属嘉山至今还不到百年。




这是苏轼第一次在泗盱留下诗作。




《苏轼年谱》记此行是苏轼第一次过淮。第二次过淮,就是前文所列的第一次横渡淮河,即熙宁七年(1174)九月,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移知密州,自杭州乘船沿着大运河北上,十月至楚州过淮的那一次。




苏轼自熙宁七年知密州,至熙宁十年改知徐州,到了元丰二年(1079)三月,以祠部员外郎、直史馆知湖州军州事。苏轼从宋州登舟入汴,经灵璧、宿州,约三月底至泗盱。这也是“十年三往来”所说的第三次过淮。




在泗盱为孙奕(景山)泗州西轩题诗一首:《书泗州孙景山西轩》。孔凡礼先生引注考证孙奕时为泗州太守。




赋《泗州过仓中刘景文老兄戏赠一绝》,有将“仓中”记成“仓山”的版本;其实“仓山 ”即“山仓”,也就是泗州南山仓或都梁山仓。




赋《过泗上喜见张嘉父二首》,这个张嘉父是吴兴人,据张耒(文潜)所作的《南山赋》所载,可知其时张嘉父居住泗州南山,也就是今天盱眙都梁山或第一山,诗意透露苏轼在泗州南山与张嘉父共榻秋闲,同举清觴,喜见之情浓郁。




再赠孙奕诗三首,名曰《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》,其一首句:“好在长淮水,十年三往来。”按诗意可知此次到泗盱,是第三次过淮。据孔凡礼先生引注,对此诗句有两层解读,其一是“所谓往来者,皆指流落江湖而言”。




其二是说治平三年(1066),苏轼送其父灵柩过淮时,仍在朝为官,还没“流落江湖”,因而不计算在内。自熙宁四年(1071)赴任杭州倅才算第一次过淮,熙宁七年(1174)知密州算第二次过淮,加上今次的元丰二年,从徐州移知湖州,共三次过淮,在时间上,熙宁四年(1071)到元丰二年(1079),只有九年,“今云十年,亦属约言之耳”;看作大约数字,不必认真计较。




《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》其二中有诗句“故人真吏隐”,清学者冯应榴在《苏文忠诗合注》中该诗句后注曰“指景山也”。孔凡礼认为这就是孙奕为泗州太守的证据。




按《苏轼诗集》卷十八记载,在《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》诗后,还有一首《舟中夜起》,没注明作于何地,但据诗意看,内容涉及淮、湖、大鱼、潮水等物象,判断地点在龟山至青口之间;不过苏轼是乘舟自寿州顺淮而下的,也有可能写于浮山至泗盱之间。不过无论是写于泗盱上游淮河段还是下游淮河段,当时皆属泗盱境,可以算作苏轼在泗盱的诗作。




《三苏年谱》在《舟中夜起》诗后,又记载了一首《木兰花令高平四面开雄垒》。揆诸史料,高平作为县,汉时属临淮郡;后魏时置高平郡,治徐城;南梁也于徐城置高平郡;后周并朱沛入高平改称泗州;隋时郡废;唐开元年间析徐城县南境置临淮县,天宝年间移泗州治临淮,随后徐城县治东移至永泰湖东北角靠近淮河北岸的徐城驿,南距泗州城约六十里,与当年的盱眙县老子山隔淮相望,实际位置在今洪泽区老子山镇西北洪泽湖中。宋初,废徐城县,移临淮县到徐城驿,盱眙治临淮县成为泗州附郭。




至宋时高平的名称早已不存在。苏轼到泗州,想给朋友当太守的泗州留下诗作,但泗州盱眙同治一城,只说泗州好像不够全面,便用泗州古名称来代指泗州,避免了尴尬。再说泗州之名是高平演化而来,说高平就是说泗州。孔凡礼先生据《汉书地理志》,也认为汉高平即“宋之泗州”。




从词的内容看,第一句就是“高平四面开雄垒。三月风光初觉媚”;时间是暮春三月,从地理形势看,从浮山至青口,只有泗州才当得起雄垒之称。因而这首词也应算作苏轼留给泗盱的诗作,可惜泗州、盱眙的志书没见记载,近年盱眙出版的有关诗集等也没见收录。




与诗作无关的话题是,苏轼准备在泗上买田置产,但不知什么原因没能如愿。泗上应是泛指,不一定是专指泗州,但相关内容记载在苏轼到泗盱期间,之前苏轼过宿州,但没提及买田事宜,据此是否可以认为这里的泗上是指泗州周围?假设苏轼在泗上买田成功,就极有可能安家在泗盱,也就没有后来在阳羡买田置产一事。



苏轼过泗盱及诗作 钟海平 撰文5923 作者:玻璃船 帖子ID:300890



黄州移汝州 泗盱留诗多




元丰二年(1079)四月二十日,苏轼到湖州太守任。七月二十八日,因“谤讪朝政”(又称乌台诗案)案发被捕;经水路过扬州、泗州、宿州,于八月二十八日“赴台狱”( 台指的是御史台,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,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),湖州太守任仅三月有余。




苏轼经过汴堤,可想而知的是此时身不由己,有诗也无法写出来。在《苏轼诗集》卷十九记有《御史台榆槐竹柏》四首诗,在诗名前冠以御史台,表明诗作于狱中。其中《榆》诗第一句是:“我行汴堤上,厌见榆荫绿。”就汴堤而言,至灵璧之东都是泗州辖地,因而说此诗与泗盱有关联也是有理由的。以汴堤上的榆树为题作诗,也许是被拘押在船舱中的苏轼,太过无聊只能观察岸边树木的结果。




再次过泗盱是五年后的元丰七年(1084)。这年二月,据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元丰七年正月纪事,宋神宗认为:苏轼黜居思咎,阅岁滋深,人才实难,不忍终弃。故亲书御札:“移苏轼汝州团练副使、本州安置。”三月,苏轼移汝州文告下,四月起行,登庐山、走江州、经池州、过当涂至金陵在真州、京口、金山等地往返,其中还前往宜兴买地,也曾拜访王安石。到十月才过江,十二月初一,抵达泗盱。




过龟山时作《龟山辩才师》,有“千里孤帆又独来,五年一梦谁相对”句,五年前的元丰二年,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,赴任途中经泗盱龟山,结识龟山辩才师。到泗盱赋《普照王赞》(即僧伽赞);路遇在黄州时结识的擅长医术的梁冲道人,作《赠梁道人》一诗相赠;在雍熙塔下沐浴并赋《如梦令二首》;与泗州太守刘士彦同游南山晚归,赋《行香子》。




据《苕溪渔隐丛话》后集卷三十五记载:“淮北之地平夷,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,惟隔淮方有南山。”又记“南山之侧,有东坡《行香子》词,后题云‘与泗守游南山作’,字画是东坡。所书小字,但无姓名。崇(宁)、(大)观间,禁元祐文字,遂镌去之”。诗刻在今第一山秀岩南侧,高三十八厘米,宽三十四厘米,现破损严重,王锡元的《光绪盱眙县志》及成兆友、谭勇主编的《盱眙金石》均有记载。




《挥尘录后录》卷七记载:“苏轼自黄州移汝州,舟次泗上,偶作词云:‘何人无事,燕坐空山。望长桥,灯火闹,使君还。’太守刘士彦本出法家,山东木强(释义为质直刚强或指质直刚强之人)人也,闻之,亟谒东坡云:‘知有新词,学士名满天下,京师便传,在法,泗州夜过长桥者,徒二年,况知州耶!切告收起,勿以示人。’东坡笑曰:‘我一生罪过,开口常是不在徒二年以下。’”




游玩南山时经过南山监仓,题萧渊(潜夫)东轩二首;为雍秀才所画草虫八物题诗八首;在盱眙赋诗清淮楼,这首《题清淮楼》载《苏轼诗集》卷四十八,之前载《锦绣万花谷濠州绝句》中,被误认为是在濠州所作;孔凡礼先生在《三苏年谱》中考证认为“此诗不作于濠”,而是作于泗州,同时还赋词《如梦令》。




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,赋《浣溪沙》(斜风细雨作小寒);与老乡旧友刘仲达游南山,赋《满庭芳》;遇梁湛然先生,赋《水龙吟》(古来云海茫茫);除夕夜,天降大雪,淮东提举黄寔(师是)赠苏轼酥酒(史料记载为扬州厨酿二尊、雍酥一奩),赋诗《泗州除夜雪中黄师是送酥酒二首》;正月初一过淮谒客,赋《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二首》;离泗盱前为刘倩叔赋七律一首《书刘君射堂》;孙觉(莘老)寄墨来,赋诗四首。




正月初四,苏轼离开泗州北上,途中书写在泗州所赋的七首诗赠送给妻子王闰之。这七首诗中除了《泗州除夜》二首、《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》二首、《书刘君射堂》一首之外,还有就是为《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》二首。




在泗州期间,苏轼再次上《乞常州居住表》。之前在江南时曾上书不成。



苏轼过泗盱及诗作 钟海平 撰文2763 作者:玻璃船 帖子ID:300890



再径泗盱六往返 匆匆而过诗作少




元丰八年(1085)正月十九日,苏轼在南都得知乞常州居住得到批准的消息,便停止前往汝州的行程。三月初五,宋神宗去世,次日,苏轼收到遗诏;内容为: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、汝州团练副使、不得签书公事、常州居住。




四月初三,苏轼南下常州,经过泗州,没有停留,也没有留下诗作。




五月,苏轼回到阳羡居所。




六月,哲宗诏书下,苏轼复朝奉郎,起知登州军州事。




八月,至楚州过淮,经涟水、海州、密州,于十月十五日抵登州任。




因有司马光的推荐,还在赴登州途中,苏轼已提升礼部郎中。在登州知州任上仅五天,即诏令回京师。苏轼在《登州海市》一诗序言中说:“予到官五日而去。”这也许是在任时间最短的知州了。




元祐元年(1086)初入朝,三月任中书舍人,九月为翰林学士,知制诰;元祐二年(1087)除知制诰兼侍读;元祐三年(1088)权知贡举。




元祐四年(1089)三月,苏轼以龙图阁学士除知杭州。之前因政治派别间互相倾轧多次乞求外放不允。五月初过泗盱,没停留。




元祐六年(1091)正月二十六日,苏轼除吏部尚书;二月四日除翰林学士承旨;二月二十八日以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召还。三月底过苏州,四月初至扬州,四月二十三日入朝议事。途中连续三次上《辞免翰林学士承旨状》,皆不许。经泗盱没停留。




元祐六年八月初五,以苏轼为龙图阁学士、知颍州。此次入朝仅三月余。




元祐七年(1092)正月二十四日,苏轼除知郓州;二十八日,苏轼除知扬州。三月初自颍州启程,到泗盱时,到僧伽塔祈雨,作祝文,没赋诗。在淮河上赋那首著名的《淮上早发》,其中末句是“默数淮中十往来”。




如果不算治平3年(1066)苏轼送其父灵柩经过泗盱那一次的话,自熙宁四年离开汴京到杭州为第一次;熙宁七年杭州到密州为第二次;元丰二年徐州到湖州为第三次;同年因为乌台诗案赴御史台狱为第四次;后被贬黄州,由黄州移职汝州为第五次;半路转去常州为第六次;同年又前往登州为第七次;元祐四年赴任杭州为第八次;元祐六年回京为第九次;再加上此次由颖州前往扬州,一共经过淮河十次,所以说“默数淮中十往来”。




最后两次过泗盱 都梁山中会杜舆




元祐七年(1092)八月六日,苏轼除兵部尚书。二十二日,苏轼以兵部尚书、龙图阁学士除兼侍读身份回京师。九月初过龟山,会见龟山长老,没赋诗。到泗盱赴都梁山见杜舆(子师),应杜舆的请求,苏轼传授种松方法,并戏赠二首诗,记载在《苏轼诗集》卷三十五中,诗题为《予少年颇知种松,手植数万株,皆中梁柱矣。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,求学其法,戏赠二首》。




十一月二十三日,苏轼乞求外放越州,不允,除端明殿学士、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。




元祐八年(1093)九月,出知定州(今河北省定州市,由保定市代管)。




绍圣元年(1094)四月,落(降,引申为免)端明殿学士、翰林侍读学士,以左朝奉郎责知英州(今广东省英德市,清远市代管)。五月中旬,过泗州稍作停留,专程至都梁山,与杜舆告别,可见两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。




过龟山,再作停留,与龟山长老告别,此长老即元丰七年所作《龟山辩才师》中提及的龟山辩才师。




这是苏轼有生之年最后一次经过泗盱。




逝后归葬汝州 灵柩再过泗盱




绍圣元年(1094)六月,苏轼在赴英州途中再遇“诏谪惠州(今广东省惠州)”。




绍圣二年(1095)五月,苏轼收到杜舆寄来的慰问简书,苏轼回复。




绍圣四年(1097)四月,苏轼被责授琼州别驾,移昌化军(儋州)安置。儋州即今海南省儋州市。那时的惠州在岭南,已是边远荒凉之地;海南岛更是海外,谪儋州,就是除了杀头之外最重的处罚了。




元符三年(1100),形势发生了变化。正月十二日,宋哲宗去世。宋徽宗登极后,随即移苏轼廉州(今广西合浦县廉州镇)安置;四月,宋徽宗以生皇子恩,诏授苏轼舒州(今安徽省潜山市,安庆市代管)团练副使,永州(今湖南省永州市)居住。五月,杜舆寄书告知苏轼,“欲尽鬻其家所有,携妻以往相依。”在得知苏轼移永州居住后乃罢。杜舆此举证明其与苏轼私交极为深厚。




六月二十日,苏轼过雷州海峡北归。九月到广州,停留至十一月初一,诏下:授苏轼朝奉郎、提举成都府玉局观、外州军任便居住。随之改道江西。




建中靖国元年(1101)正月底因赣江水浅,舟行受阻,停留在虔州(今江西省赣州市)。据《苏轼文集》卷五十二,苏轼与朋友书信中写道:“即往淮浙间居,度多在毗陵。”得知可以“外州军任便居住”后,便向常州而行。




四月上旬至庐山,随后乘舟沿江而下。




五月初一,舟至金陵。六月赴常州,上书乞请致仕。七月中旬病重。




七月二十八日辞世。留下遗言归“葬汝州”。




建中靖国二年四月,苏辙作《再祭亡嫂王氏女》,文中有“诸孤护丧,行于淮汴”语,可知苏轼儿子遵从遗嘱,舟载其父灵柩,经淮汴至汝州(今河南省汝州市,平顶山市代管)郏城县(今河南郏县)钧台乡上瑞里。




这是绍圣元年(1094)四月苏轼与苏辙两兄弟商定的事。这年三月苏辙遭贬知汝州;苏轼则于元祐八年(1093)九月贬知定州(今河北省定州市,由保定市代管),绍圣元年闰四月再由知定州责知英州(今广东英德市),南下赴英州途中经过汝州,苏辙陪同苏轼游观汝州名胜,辖县郏城有龙凤宝地之美称,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。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,北望莲花山,见莲花山余脉下延,“状若列眉”,酷似家乡眉山,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。




苏轼安葬郏城10年后,也就是政和二年(1112)10月,苏辙逝于颍昌,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,称“二苏坟”。 元朝至正年间,有人置苏洵衣冠冢于苏轼、苏辙冢右,使原来的二苏坟成三苏坟。




结 语




综上所述,按正史记载,苏轼一生过淮十二次,其中经过泗盱十次,两次在楚州横渡淮河。如将治平三年苏轼兄弟舟载其父苏洵灵柩经过泗盱计算在内,再加上苏轼自己灵柩过泗盱至汝州这一次,苏轼一生共过淮十四次,经过泗盱十二次,赋诗词四十九首。




南宋高宗时追赠苏轼为太师;南宋孝宗乾道六年(1170年)追谥苏轼“文忠”。按《周公制谥》记载:“危身奉上曰忠。险不辞难。”




参考资料:




《三苏年谱》,孔凡礼撰,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。




《苏轼年谱》,孔凡礼撰,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,2003年重印版。




《苏轼诗集》,宋苏轼撰,清王文诰辑注,孔凡礼点校,中华书局1982年版。




《诗词品注》,陶慎泰编,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。




《盱眙古诗》,陈光永编,北京图书出版社2016年版。




作者:钟海平 先生简介
苏轼过泗盱及诗作 钟海平 撰文7054 作者:玻璃船 帖子ID:300890



钟海平,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,插过队,当过工人,从事公务员30年。退休后醉心于地方史志工作研究,2017年任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、副秘书长、会刊主编。淮安市文史研究会会员,淮安市名人研究会理事,淮安市政协特聘文史委员。近几年来,在县内报刊发表研究论文数十篇,其中有多篇论文在《南京晓庄学院学报》等期刊上发表或被《义帝熊心》等书籍收录;另有多篇论文在市县获奖。专著《探寻臧质城》被列入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书系•甲种专著•第伍号,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。散文集《云山烟雨》,由江苏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。


点评

海!外直播 bitly.net/vvv9 禁闻视频 bitly.net/222i 下面这个前神州动物园长,用腐料养肥了众多老虎苍蝇,以致园内民怨沸腾,害得武松打了几年老虎还没打完。看这个就知道来龙去脉了..   发表于 2023-9-30 18:21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    房屋、车库售卖
    1、房东因外地购房急出此房,产权清晰无任何纠纷,到价即可签,随时过户,配合贷款,实地看房! 2、房东在楼下有一处26平方车库急需出售,装修齐全,拎包即住、价格面议!
    洪武花苑一期多层2楼三室两厅一卫112.22平
    1、房东因外地购房急出此房,产权清晰无任何纠纷,到价即可签,随时过户,配合贷款,实地看房! 2、房东在楼下有一处26平方车库急需出售,装修齐全,拎包即住、价格面议!
    【文化】米芾与盱眙第一山
    米芾与盱眙第一山马培荣过去我们一直以为,米芾因于宋哲宗绍圣四年(1097年)“赴任涟水途经盱眙”,第一次经此,赋《都梁十景诗》,题“第一山”碑,故而把叫了千百年的“南山”“都梁山”改名“第一山”。这可能是一个误会,因为根据史料,早在绍圣四年之
    甘泉山钩陈 作者:钟海平
    甘泉山钩陈 作者:钟海平 今盱眙官滩镇西侧,沿淮诸峰中有一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山峰,名叫甘泉山。说其古老是因此山是善道邑座山,信史已达两千五百八十九年;说其年轻则因该山得名甘泉是近年的事情,历史仅有百年。南京博物院尹焕章先生的考古报告认定,甘泉山
    陈婴与东阳 作者:钟海平
    陈婴与东阳作者:钟海平陈婴是东阳人,是盱眙大地上走出的第一位反秦志士,是汉朝开国元勋。《史记》记载他秦末时曾任东阳令史。汉初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外交家陆贾在其著的《楚汉春秋》中说“东阳狱吏陈婴”,究竟是令史亦或是狱史,再无其他佐证资料。公元前20
*滑块验证: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

玻璃船
新手上路给TA私信

查看:262204 | 回复:1

您的满意,就是我们的目标,认真负责,开拓进取,一起成功!
关于我们
公司简介
发展历程
联系我们
本站站务
友情链接
新手指南
内容审核
商家合作
广告合作
商家入驻
新闻合作

手机APP

官方微博

官方微信

电话:13174001741(微信同号) 地址:江苏省盱眙县国贸中心 邮箱:26744640@qq.com ICP备案号: ( 苏ICP备2021029509号-1 )
Copyright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