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注我们: 加微博 加微信

微信扫一扫

风格切换

搜索

盱眙传奇之十:盱眙两度为“楚都” 作者:马培荣

[复制链接]
偷懒人 发表于 2023-4-20 15:14:1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IP:河南郑州
偷懒人
2023-4-20 15:14:17 247359 1 看全部
盱眙传奇之十:盱眙两度为“楚都”

作者:马培荣
盱眙在秦代置县,建制多次变动,它不仅仅是县的建制,还曾升格为郡、军、路、州、府,在秦末,楚国还曾在此建都。
说起在盱眙建都,大家都知道在秦朝末年,反秦起义风起云涌,秦二世元年(公元前209年)盱眙东阳人陈婴也在东阳举义反秦,后与楚项义军在盱眙会师,归于项氏麾下。项梁纳范增言,于公元前208年在盱眙山区找到替人牧羊的楚怀王之孙熊心,拥立为王,仍称“楚怀王”,在盱眙建立了楚国的都城。这在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中有明确记载:“项梁然其(范增)言,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,为人牧羊,立以为楚怀王,从民所望也。陈婴为楚上柱国,封五县,与怀王都盱台。”(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)而且,熊心在盱眙建都的事大家也都知晓。尽管楚义帝熊心在盱眙建都后,时间不长便迁都彭城(今徐州),但盱眙作为楚国的都城,已经记载于史册。
盱眙传奇之十:盱眙两度为“楚都”  作者:马培荣2671 作者:偷懒人 帖子ID:298665
在盱眙建都的楚义帝熊心
其实,楚国在盱眙建都不只是这一次,而是两次。至于楚国另一次在盱眙建都的事情可能知晓的人不多,但也不应该将这段历史埋没。今天就给大家说说楚国另一次在盱眙建都的事情。
楚国在盱眙另一次建都的事发生在秦王嬴政二十四年,即公元前223年。是在楚国国都寿郢(今安徽寿县)被秦军攻破,楚王负刍被擒而死。楚国大将项燕不甘大楚就此灭国,故在众臣推举下,拥立昌平君熊启为楚王,退守淮南山区,建成筑垒,训兵游击,继续抗秦。虽然建都盱眙的时间只有半年左右,所建城池即被秦军攻破焚毁,楚王昌平君熊启被杀,楚将项燕亦自杀,楚国随即灭国,这件事也被司马迁记载在《史记》之中。不过,那时候还没有“盱眙”这个地名,只能用“淮南”之名代之。
盱眙传奇之十:盱眙两度为“楚都”  作者:马培荣1914 作者:偷懒人 帖子ID:298665
世代忠良楚国大将项燕将军
在《史记》中这样记载:秦王嬴政“二十三年,秦王复召王翦,强起之,使将击荆。取陈以南至平舆,破楚寿郢,虏荆王。亲王游至郢陈。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,反秦于淮南。二十四年,王翦、蒙武复攻荆,破荆军,昌平君死,项燕遂自杀。”(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)
文中的“荆”即为“楚”,秦始皇父亲名“子楚”,因避讳将“楚”改为“荆”。“陈”即为楚都故“郢陈”(今河南淮阳),“荆王”即为楚王负刍。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,秦王嬴政二十三年(前224年)秦军破寿郢、掳楚王。楚国大将项燕为就楚国,即拥立昌平君为楚王,“继续”在淮南抗秦。第二年即二十四年(前223年),秦军大将王翦再攻楚国,杀了昌平君,项燕也自杀了。古言“成王败寇”,战国中,秦国灭了六国,一统中华,是为胜者,故秦始皇记载为《本纪》,而楚国被灭而王国,是为败者,故楚国记史则为《世家》。从《秦始皇本纪》的记载中更为详实,故而认为可信度更大。
因此,过去我们一直认为“寿郢是楚国最后的国都,负刍是楚国最后的君王”的“史实”,就此应予“推翻”,历史也应“改写”。
盱眙传奇之十:盱眙两度为“楚都”  作者:马培荣5672 作者:偷懒人 帖子ID:298665
楚秦两军交战图
昌平君是谁?过去很少有记载。经查证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《睡虎地竹简研究》等资料得知:昌平君芈姓、熊氏,名叫熊启。他是楚怀王熊槐的重孙、顷襄王熊横的孙子、考烈王熊完的长子、楚王负刍的哥哥。
楚顷襄王29年(公元前271年),秦昭襄王将女儿许配给在秦国为质子的楚国太子熊完,熊完在秦国生下了熊启。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,春申君黄歇以“李代桃僵”之策,帮助太子熊完逃回楚国。顷襄王病死,熊完于公元前263年秋即位,是为楚考烈王。
熊完回到楚国,但熊启却留在了秦国。因是楚国公子,故仕于秦,并受封为“昌平君”。秦王嬴政九年(公元前238年)嫪毐发动“蕲年宫之变”,昌平君受秦王之命与相国吕不韦等一起发兵进攻,平定“嫪毐之乱”,因有功,故拜爵。秦王嬴政十年(前237年)“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”,吕不韦被罢相后,嬴政又拜昌平君为相国。后来还被派往陈郢,以安抚当地楚民。在1982年天津发现的秦国铜戈上所刻“十七年,丞相启状造”的铭文看,可见昌平君熊启秦王嬴政十年任相国直到十七年(前230年),才由隗状接任。
盱眙传奇之十:盱眙两度为“楚都”  作者:马培荣7754 作者:偷懒人 帖子ID:298665
楚国最后的国王昌平君熊启
尽管昌平君仕于秦,但他从未忘记自己是楚国人,是楚国的王子,心中无不想着返回母国,效力大楚。所以他一直等待时机,设法回到楚国。
秦王政二十一年(前226年),秦将蒙恬、李信攻楚,大破楚军。第二年(秦王政二十二年,前225年)楚将项燕率兵尾随秦军,于城父大破秦将李信的军队。新郑(今郑州南)的韩人得知消息遂反。昌平君出于对母国楚国的热爱,也在郢陈叛秦,徙奔楚都寿郢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:“二十二年,新郑反,昌平君徙于郢。”
昌平君来到寿郢,便辅佐弟弟负刍共同守卫寿郢。秦王嬴政二十三年(前224年),秦将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,包围寿郢,强力攻城,昌平君和楚将项燕率众拼死苦战,然而秦众楚寡,寿郢被攻破,楚王负刍被掳。
项燕看到寿郢被克,楚王被擒,楚国将灭,悲痛欲绝。单腿跪地,面朝西方,拔剑欲自刎,被楚南公阻止。楚南公说:“你项氏世为楚将,不能看着楚国就此而灭,要知道,‘楚遗三户,亡秦必楚’。你还要担起兴楚灭秦的大任啊!我们可以再拥立昌平君为楚王,退守到淮南山区继续抗秦,总不能就此亡楚啊!”
项燕听楚南公言,打消自杀的念头,召集楚国部将,项燕登高而立,振臂高呼:“今已拥立昌平君为楚王,以后由他带领楚国军民继续抗秦!楚国不灭,楚国必胜!”楚国军民也都一起振臂高呼:“楚国不灭,楚国必胜!”
于是,楚国的王室、将军、兵士、百姓怀着失国之痛、亡君之悲,在将军项燕所率楚军的掩护下,簇拥着新楚王昌平君,携老带幼、离乡背井,再一次踏上了东徙之途。
来到淮南盱眙的西部山区。见此地崇山峻岭、丛林密布、地形复杂,地形有利可筑营垒,满山石头可作礌石,利于游击,可以防御,于是在此驻扎下来。
逃难的楚民纷纷在此地散落定居,为不忘楚根,村庄皆以“郢”为名,如张郢、周郢、高郢等;有的甚至以楚国王室“熊氏芈姓”为村庄定名,如“熊郢”“米(芈)郢”“大王郢”等。
盱眙传奇之十:盱眙两度为“楚都”  作者:马培荣1074 作者:偷懒人 帖子ID:298665
天泉湖山区村庄图(黄底为带郢的村庄,1958年测绘图)
所以直到如今,在西南山区带“郢”的村名非常多。据1983年《盱眙县地名录》所载,盱眙山区带“郢”的村庄竟然占到当地村名一半以上,如:古城公社115个自然村中带“郢”字的有50个,占43.9%;水冲港公社57个自然村中带郢的有31个,占54.39%;桂五公社135个自然村中带郢的有55个,占40.74%;王店公社134个自然村中带郢的有43个,占32.09%;龙山公社55个自然村中带郢的有19个,占34.55%;仇集公社69个自然村中带郢的有24个,占34.78%;洪山公社71个自然村中带郢的有38个,占53.52%;河桥公社79个自然村中带郢的有24个,占30.38%。如上面所示的今天泉湖地图(局部)中,全部76个自然村庄,其中带“郢”的(图中用黄色标记)就有42个,竟然占到55.26%。这与盱眙东部及其他地区形成明显差别。
既然楚足淮南,以此作为反秦基地,虽然处于战乱,仓促立足,但是作为“国都”总的要有城池、宫殿、营垒、拱卫。迫于形势和实力,无法大兴土木,只能按照规制,缩小规模,建造一个“袖珍版”的楚国都城。于是选址在“大熊郢”东侧,兴建楚王城即今“大韩郢”。
“王城之地,择高而居”。项燕亲自指挥兵士,运土垫台,夯筑城基,使所建的都城踞于高岗之上。又在城墙四角垒筑高台,既可烽燧报情,又可屯兵御敌。在东门两侧,各筑一高台,两台相对,傲然雄踞,屯兵在上,护卫王城。东门北侧垒建祭祀台,以祭祀祖宗,不忘楚根。因来不及烧制大量的高规格城砖、瓦当,故省去石基、砖墙,到山上砍伐大树以作梁柱,按照当地“扶梁扶柱”的简单方式建造宫殿、房屋,以大树为柱、木板为墙、竹木架梁、板瓦覆顶。不出一月,楚城建毕,虽然简陋、规模较小,但看起来殿宇弘敞、堂皇气派、颇有风范。又把东徙逃难时从寿郢带来的坛坛罐罐收集而来,将其中精品摆设宫内,装扮一番,一眼看去,颇有王宫的威严与雄浑。
如今,“大韩郢”的城墙遗迹仍然清晰可辩,据考古资料,大韩郢遗址位于古城集西北1.5公里的长岗上,东西长约600米,南北长约800米,面积约48万平方米。在大韩郢村庄内有一水准点海拔64.5米,形成一高出周围地面约2米左右的方形高岗(台),古城遗址即坐落于岗上,故称“古城岗遗址”。
盱眙传奇之十:盱眙两度为“楚都”  作者:马培荣9087 作者:偷懒人 帖子ID:298665
古城岗大韩郢楚城遗址(黑线为城墙,圆圈为高墩)
秦将王翦亲率大军继续来攻。昌平君见无力回天,便将王室、百姓纷纷遣散,自己和项燕一起奋力抗秦。其中熊心逃到西边的牧羊山,隐姓埋名在替人放羊。
王翦大军势如破竹,毁楚垒、斩楚将、灭楚城,小小的一个韩郢,怎能挡得住千军万马的攻击。秦军破城,项燕孤身鏖战,却无力回天,他满身是伤,站在韩城东门的高墩上,看到韩郢被毁、一片火海,而昌平君在乱兵之下,不幸被杀。项燕大声叹曰:“楚国亡也,吾亦亡也!王翦请你记住,‘楚遗三户,亡秦必楚’,总会有这一天的!”说完抽刀自刎、血溅高台。项燕死后仍然手拄剑柄、尸身站立、挺然不倒。
秦将王翦效仿白起,下令将楚城韩郢尽焚尽毁、片甲不留、屠戮殆尽,又把周围的村庄、营垒也都放火焚烧。到了山上的项燕大营,更是愤愤曰:“此乃项燕老窠,毁之不留!”就这样,登位才半年多的楚王昌平君、建成不到半年的楚都韩郢和楚国一起,真的就此灭亡了!
在大韩郢“古城岗遗址”,如今城墙遗迹、夯土高墩都非常清晰,遗址中文化层厚约1~1.5米,发现有许多楚国的货币蚁鼻钱,和大量的板瓦和大缸、圜底罐、豆、盆等陶器碎片,却没有一件完整,也没有发现墙砖和建筑基础。但是陶器碎片却非常精致,有的“薄如蝉翼”,据当地群众反映,前些年大雨过后,在废墟上还可以经常拾到楚国货币“蚁鼻钱”,可见其钱币残存量之大。在遗址西南,还发现有被填塞的水井,有灰坑,有火烧土。当地群众说,大韩郢东边的“四面庄”过去叫“小鬼庄”,曾有许多战国墓葬。在大韩郢四周的岗地上也曾发现很多战国墓葬,但都很简陋,几乎没有什么陪葬品。在遗址中没有发现两汉、晋代、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文物,文物最后截止年代应该是战国时的楚国。所以只能定位为“古城岗楚城遗址”。
盱眙传奇之十:盱眙两度为“楚都”  作者:马培荣550 作者:偷懒人 帖子ID:298665
古城岗遗址出土的文物残片和楚国的“蚁鼻钱”
从种种迹象分析,此城在战国末期楚国时就“毁于一旦”“戛然而止”了,难道是在一夜间彻底毁灭的吗?细思,颇有些“白起拔郢”“屠戮殆尽”的感觉,这是不是“王翦拔郢”“灭城屠城”所致呢?如果“大韩郢”真的就是楚王宫所在,那楚国“最后的都城”就不是“寿郢”而是“韩郢”。
目前,对于“楚国最后的都城”还有三种说法:
一是今扬州“广陵”。在电视剧《大秦赋》中所述,寿郢破、楚王负刍被擒,举昌平君为楚王,退守“广陵”(今扬州)。但《史记》中记为“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,反秦于淮南”,广陵位于长江北岸,应称为“江北”,最多也只能称之为“江淮”,是不可能称为“淮南”的。而且广陵的是楚国的一个“大城池”,在楚怀王十年(前319年)楚国东扩时,就将所占吴国“邗城”扩建成了“广陵城”,如果真的退守广陵则应该记为“反秦于广陵”,不必写成“反秦于淮南”。
二是“淮南市的兰陵”。在历史小说《话说楚王》中称,“公元前223年,昌平君迁都于兰陵郢,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兰陵。”如今的寿县隶属于淮南市,淮南市距寿郢不足百里,寿郢破,淮南当然不存。再则,淮南本无“兰陵”之地,更不说有“兰陵楚城遗址”之说。作为小说可以虚构,但作为历史实无可能。
三是“淮北的蕲县”。在今人所撰《昌平君列传》中将《史记·白起王翦列传》关于项燕之死的情节移植于此,原文记的是:二十三年,王翦率六十万击楚。楚国集中兵力拒秦,王翦坚壁守而不战。楚兵东撤时,王翦举兵追击,大破楚军至蕲南,杀其将军项燕。这里所说的时间、地点、战斗起因和经过都与淮南坚守游击毫不相干。且司马迁明言“反秦于淮南”,一个伟大的文学家、史学家恐怕不至于连淮南淮北都分不清吧。
盱眙在春秋时是吴国“善道”,战国时入楚为一“小邑”。因地处淮河以南,故历代皆以“淮南”相称,如“淮南根据地”等。且此地群山连绵、地形复杂,利于游击而不利于大兵团作战,在秦军势如破竹的情景下,退守广陵虽然有城池可守,却是目标太大,等于直面强敌,根本没有胜算可能。而淮南紧邻寿郢,更非坚守之地。只有在一个“不知名的地方”,目标小,利用地形之利、楚民之和,游击坚守,不懈反秦,虽然艰难,但对于保存实力却是最为有利的。
如今,在盱眙西南山区不仅有大量带“郢”名的村庄,还有残存的城池遗迹,并有许多战国尤其是楚国文物出土。且附近还有“小燕窝”(“项燕窠”的音转)、“项王城”(项燕驻军营垒,后人误称为霸王城)以及“牧羊山”(楚义帝熊心隐姓埋名牧羊处),这些地名、故事、遗迹等联系起来,给我们留下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。正是如此,我们可以猜想,当年楚王昌平君和楚将项燕首选今日之盱眙西南山区为继续反秦的“根据地”,便是当然之事了。
(2020年3月15日)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  • 您可能感兴趣
    甘泉山钩陈 作者:钟海平
    甘泉山钩陈 作者:钟海平 今盱眙官滩镇西侧,沿淮诸峰中有一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山峰,名叫甘泉山。说其古老是因此山是善道邑座山,信史已达两千五百八十九年;说其年轻则因该山得名甘泉是近年的事情,历史仅有百年。南京博物院尹焕章先生的考古报告认定,甘泉山
    陈婴与东阳 作者:钟海平
    陈婴与东阳作者:钟海平陈婴是东阳人,是盱眙大地上走出的第一位反秦志士,是汉朝开国元勋。《史记》记载他秦末时曾任东阳令史。汉初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外交家陆贾在其著的《楚汉春秋》中说“东阳狱吏陈婴”,究竟是令史亦或是狱史,再无其他佐证资料。公元前20
    隋炀帝三次驻跸都梁宫 钟海平 撰文
    盱眙历史文化研究 | 隋炀帝三次驻跸都梁宫 钟海平 撰文 《元和郡县志》记盱眙都梁山:“隋于此置都梁宫,出都梁香,因名。”《资治通鉴》卷第一百八十记载:大业元年(605年)三月,炀帝“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、淮北诸郡民,前后百余万,开通济渠”。又
    米芾南山得《兰亭》欣然题名“第一山” 钟
    米芾南山得《兰亭》欣然题名“第一山” 钟海平 撰文 顾工先生在《米迹争摹第一山》文中考证认为:“在我国多处名山,都有北宋米芾题‘第一山’大字石刻。通过层层追溯,可以发现各地‘第一山’石刻都源于盱眙第一山。”顾先生还旁征博引,具体指出峨眉
    苏轼过泗盱及诗作 钟海平 撰文
    盱眙历史文化研究|苏轼过泗盱及诗作 钟海平 撰文 南山考略之苏轼过泗盱几次及赋诗多少篇 大文学家苏轼是北宋中后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皆取得很高成就。他的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
*滑块验证: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
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

偷懒人
新手上路给TA私信

查看:247359 | 回复:1

您的满意,就是我们的目标,认真负责,开拓进取,一起成功!
关于我们
公司简介
发展历程
联系我们
本站站务
友情链接
新手指南
内容审核
商家合作
广告合作
商家入驻
新闻合作

手机APP

官方微博

官方微信

电话:13174001741(微信同号) 地址:江苏省盱眙县国贸中心 邮箱:26744640@qq.com ICP备案号: ( 苏ICP备2021029509号-1 )
Copyright 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  Powered by Discuz! X3.4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