盱眙古城墙的特点及考古补遗
盱眙全境图(出自[清]郭起元.《乾隆盱眙县志》清乾隆十二年刊本) 在南宋末年,宋金战争期间,盱眙的战略地位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,《通鉴地理通释》记载“张魏公曰,淮东宜于盱眙屯驻,以扼清河上流。”在盱眙、天长、南京六合一带,皆是平原沃土,河湖密布,而盱眙是防守的关键地方,在这里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是未来进攻的资本。“真氏曰,欲顾两淮,先防三口,天长县去盱眙军,百四十里西门,趋盱眙南门,趋六合东门,趋扬州自扬至盱眙凡数百里,平畴沃壤,目亡际重,湖陂泽渺漭相连,田野之民又皆坚悍强忍,此天赐吾国,以为长江之屏障,使强兵足食,为进取之资也。” 盱眙古城墙的结构、城门和相关地名在宋元时期并没有相关记载,后代的《肇域志》记载地较为详细“盱眙城在县境极北,盱山之麓,淮水之阴,半枕山上,半临冰滨,旧有六门,东曰:陈门,西曰:玻璃,南曰:南门又谓大南门,在蛤蜊坝,今时为十字街者,谓之小南门,北曰水门又名淮汴门,东北曰慈氏又名庆先门,今俗又称山口门,西南曰宝积,此皆宋名,也今俱废,惟遗址存淮汴券门尚存,盖筑自秦时,六朝称城小,而坚宋为边方雄镇,常宿重兵,嘉定十一年修盱眙军城,本朝洪武初尝修置镇淮卫,至永乐间废。”《成化中都志》也有相关记载。 而盱眙古城墙最终修筑的长度,可以确定为27里。源于《三朝北盟会编》“今盱眙之城围二十七里。”后代的《盱眙县志》《光绪盱眙县志稿》也都有采用了这种说法。 从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结果可以看出,目前城墙遗址总长度约为8.11千米,城墙依山势所建,墙体呈梯形,下宽上窄,位于山体的半山腰,现存高度及宽度不等。残高约3.5~7米,宽度约为15~22米,从破损的断面上观察,其构造基本一致,主要是内侧用土夯筑而成,外侧用长方体条石堆砌而成,使用了以糯米浆和石灰等混合而成的粘合剂,砖块间连接紧密,难以分割,城墙砖块大小不一,均为长方体砖石,砖块大的长约120厘米,宽约60厘米,小的长约50厘米,宽约20厘米,亦有部分因自然风化和坍塌形成的碎砖,数量较多,砖体未发现铭文及纹饰。城墙在山体转角处筑有凸出墙体的圆形瞭望台,目前共发现尚存四处大小不等的疑似马面(瞭望台)建筑。 从出土器物来看,出土标本较少,有瓷片、陶片、钱币、滚石、装饰性建筑构件等。瓷片有青瓷、窑变瓷,无完整器,器形以碗、盏为主。钱币为铁钱,锈蚀严重,钱文不识。滚石为火山岩石,外表疏松多孔,可以推测来自本地的仇集清平山。受限于条件所限,本次发掘仅是简单发掘,发掘深度并未深入。 主 编:季祥猛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