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年盱中
记忆中的蔡天祥
谷公胜
今年,盱眙中学将迎来百年华诞。我作为盱中曾经的一分子,深感荣幸和骄傲;抚今思昔,往事历历在目。
那是1978年,我由盱眙县东阳公社中学调到县中。那时刚刚恢复高考制度,盱眙县教育局为提升县中教育质量,从全县各公社学校选调了一批骨干教师充实县中师资队伍,我有幸被选中。后来知道其中缘由与两个人有关。先是县教育局局长左家珂陪同省教育厅副厅长沙尧下乡视察,到东阳中学来听了我执教的一堂课,给予了充分肯定。后有时任盱眙县中副校长、副书记并主持工作的蔡天祥下乡考察物色抽调人选,对我也留下很好的印象。
我调到县中后即被委以“重点班”初三(2)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。当时主持工作的天祥同志和我谈话时特别强调,“你们几位都是县里和学校考察认定的优秀人才,学校对你们寄予厚望。希望我们一起努力,把盱中办成一所名副其实的重点中学,改变盱眙县教育落后的面貌。”
我在盱中工作了五年(1978至1983年),快四十年过去了,天祥同志有几件事留给我很深的印象。
一是着力整顿校风,处理好全校人际关系,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,建立严格的教学秩序,引领学校走上正轨。
长期以来,淮阴(现淮安)地区是全省的贫穷落后地区,盱眙县又位于淮阴地区的边缘,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都处于滞后状态。由于历史、经济等方面的原因,这里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歧视现象。反映在学校里,就人为地形成了“本地教师”和“客籍教师”两派,相互之间你看不惯我、我看不起你;同时,文革时期的“派性”遗毒还在影响教师之间的团结。面对人心涣散的情况,天祥同志花了很大气力来整顿校风,协调人际关系,促进全校团结。不仅在大小会议上反复宣讲,而且苦口婆心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。他经常深入教师办公室和大家座谈,进行教师家访,和教师谈心,消除隔阂,化解矛盾,弥合裂痕,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。
天祥同志在处理“本地教师”和“客籍教师”的关系时,坚持一视同仁、扬人所长、不偏袒不护短的原则。他常说:“能够言传身教,受到学生欢迎,就都是好教师。好的,该表扬的就要表扬。当然,有缺点的,该讲(批评)的也要讲(批评)。”他还说:“我不赞成把教师分为‘本地教师’和‘客籍教师’,不管哪里来的,进了盱中门,就是盱中人,是一家人,都是主人,没有客人,不能分‘主’和‘客’。”他认为:“工作上,所有教师同样严格要求,但是在生活上,我们对外地单身教师要有点倾斜,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。”经过天祥同志坚持不懈耐心细致的工作,学校风气得到改观,全校教师逐渐形成了工作上相互较劲、教学上相互切磋、相处上相互包容的局面。全校关系融洽、气氛和谐、人心舒畅,为提高教学质量营造了良好的环境。在这个过程中,天祥同志也树立了威信,受到大家尊重,成为老中青教师信任的朋友。
我在盱中的那几年,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最直接的成效体现在教学质量显著提高。以1981届高中毕业生为例,在军校招生和高考录取的数量水平上都创造了破历史记录的好成绩。天祥同志曾经表达过他的管理理念:“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就事论事,否则只能解决皮毛。要从根本上消除内耗,需要确立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具体目标,让大家都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,这样才能唤起每个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,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,才能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。”在当时那样的现实环境中,盱中把目标定位为“创建省重点中学”是恰当的。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,天祥同志能够知人善任,用人所长,尊重每个教师的个性特点,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,让每个教师都能施展才能、有所作为。
二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鼓励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。天祥同志经常强调:“要考试分数,更要健康身体;要升学率,更要诚正做人。”他经常深入课堂听课,与教师共同切磋如何改进教学手段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,并组织交流听课,推广骨干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改革举措。他大力倡导、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文体活动。当时,为了高考升学,教师和学生中间存在加班加点、负担过重、体质下降的现象。我作为班主任,和各位任课教师商议,坚持不加课(不利用自习时间上课),不拖堂。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把教室门一锁,把学生全都“赶到”操场上活动。为此,个别人对我这个“极端做法”很有意见。天祥同志明确表态支持我,并且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艺术活动改善了条件。他和全体校领导以身作则,经常带领教师队和学生队共同赛球,参加大合唱。有一年中秋节,校团委的年轻人提出要搞篝火晚会,天祥同志大力支持,积极创造条件,在操场上举办了一场有声有色的篝火晚会,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氛围,提振了全校师生的士气和自信心。
三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,关心教师生活,改善教师待遇,特别是关心外地单身教师的学习、工作和生活。天祥同志常说:“我这个书记,就做两件事,一是做好思想工作,二是当好后勤部长。”县中雄踞第一山,下临百里长淮,风光绝佳但交通不便。当时,上下山要攀爬石板台阶。山上缺乏水源,自来水水压不足,教师们常常半夜起来接水。天祥同志筹措经费建起水塔,解决了全校师生的用水问题。并且安排食堂的一台“小八匹”( 八匹马力的小型手扶拖拉机),每天下山为住校教师购买米面鱼虾蔬菜等物品,解决了山上教师家庭购物的困难。他亲自抓食堂工作,千方百计改善伙食,食堂面貌大有改观,不但单身教师满意,连居家在校的教师家庭也纷纷到食堂用餐。记得有一次,逢节假日食堂员工休假,食堂菜肴准备不足,我们几个单身教师就端着饭碗到天祥同志家“叫苦”。天祥同志热情地招呼大家:“来来来,坐下一起吃!正好今天有鲫鱼汤。”天祥同志夫人吕月英老师(本校外语教师)还热情地给我们夹菜,倒弄得我们几个很不好意思。天祥同志一边和我们共餐,一边征求对学校工作的意见。此后,食堂逢节假日不仅不减少菜品,还经常为单身教师加餐。
天祥同志以党的教育事业为重,工作兢兢业业,以校为家,治校有方,尊重人才,平易近人,善于和知识分子做朋友,思维敏捷,既能坚持原则、把握方向,又能审时度势、灵活变通。在我眼里,天祥同志是一位有思想水平和务实能力、又有亲和力的教育管理工作者。当年,天祥同志和我不仅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,也是谈得来的好朋友。我曾为天祥刻制名章一方,他很满意,还常炫示于人:“看,这是谷公胜替我刻的。”
作者简介:
谷公胜,1983年调回苏州。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,并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、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、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、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秘书长,现为苏州教育博物馆名誉馆长。
|